今天是:
首页 > 网站文章 > 互动交流

端节文化变异之我见(韦友寿)

来源:贵州省水家学会发布时间: 2022-10-26浏览次数:

端节文化变异之我见

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韦友寿

 

华夏是中华的古称,水族人民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如果说华夏文明是个庞大的坐标系,那么水族文化就是这个坐标系中的一个坐标点。因此,从事水族文化研究,必须牢固树立“水汉同源”这个意识,否则很容易剑走偏锋、误入歧途。以水族端节的真正名称为例,都江、中和、三洞、水东一带读[tua³³],九阡、扬拱、荔波一带读[ta³³],水婆、天星、安塘、水龙一带读[tuə³³],水潘一带读[to³³],读音大体相同,略有差异,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员不懂音韵学,不知道水汉同源,只有拿“端”字来进行谐音翻译,应付差事,以致沿用至今。学过音韵学的人,一听上面这些读音,就知道这是古华语语音演变的历时性(历史)和共时性(地域)差异,是介音脱落和元音高化的结果。

上古华语多介音,都江、中和、三洞、水东一带读[tua³³],保留介音“u”,最契合上古音;九阡、扬拱、荔波一带读[ta³],脱落了介音“u”,与今音最为接近,只有声调差别;水婆、天星、安塘、水龙一带读[tuə³³],保留介音“u”,主元音由“a”演变为“ə”,这是元音高化;水潘一带读[to³³],丢失介音“u”,主元音由“a”演变为“o”,这是元音高化。关于这个字的读音,从音韵学角度来看,水潘一带的读音,既脱落了介音“u”,又是元音高化,语音演变得最快。

节日主题是传统节日的灵魂,缺乏主题或主题不明的节日,决不是正宗的传统节日,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节日的变种。作为水族最大的主体节日,端节具有鲜明的节日主题,这一主题贯穿于“节名固定统一、节期数亥而过、祭祀忌沾荤食、坡上集中赛马”这四个要素之中。“节名固定统一”,是庆祝丰收、纪念农神;“节期数亥而过”,是卦象纯阴、宜于哀悼;“祭祀忌沾荤食”,是战况惨烈、公祭族殇;“坡上集中赛马”,是秣马厉兵、军事演习。由此可见,古代水族端节,除了庆祝丰收以外,还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体现出水族先民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历劫不磨的战斗意志。由于历时(历史)和共时(地域)的原因,端节文化传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例如:节名随意改变,荔波一带的水族人民称为“额节”,丹寨、雷山、榕江一带的水族人民称为“瓜节”;节期随意调整,水潘择午而过,牛场择未而过,都匀套头地区将赶端场与赶马坡整合,而且提前于戌日赶;祭祀改用荤食,兰懂、兰领、古奇、水昂用荤食来祭祀。其中变异程度最大的就是节名随意改变,就连这个节日的名称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了。如果说是因为节日祭祀菜肴中有南瓜,所以称为“瓜节”。准此,今后端节还有可能被称为“杀鱼节”“韭菜节”“广菜节”“糯饭节”!说穿了,“额节”“瓜节”就是端节的变种,就是流亡端节!“流亡”有“因在本乡、本国不能存身而逃亡流落在外”之义。流亡在外,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还记得过端节,公祭族殇,难能可贵,我们不但不能对这些地区的水族人民进行求全责备,反而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正本清源!

端节文化出现的变异,有程度轻重之分,有主观与客观之别。例如,都匀套头地区端节的变异,就属于程度较轻,荔波、丹寨、雷山、榕江等地区端节的变异,就属于程度较重,但都是有客观原因的,因远离水族腹地,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处,出现变异,在所难免。从祭祀所用菜肴和坡上集中赛马这两个方面来看,古代端节除了庆祝丰收以外,还有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对于流亡端节而言,由于受交通区位、村落分布、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制约,坡上集中赛马可能无法开展,可以酌情删减。一直处于水族腹地,端节文化却出现变异,这纯粹是主观因素,是率性而为,是标新立异,不管程度轻重,人们是难以理解的。面对随意改变传统节日本真面目的现实,作为水族后裔,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务实态度,我们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实事求是、正本清源,没有必要刻意回避,没有必要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甚至曲意辩护。如果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一定要尊重这种历史事实,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是非之分了。

根据“水汉同源”这一历史事实和语言事实,端节这个节日的真正名称应该是有其本字的(即“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水汉同源词),它到底是哪一个字,它到底躺在哪一本古代文化典籍里,水族文化研究专家们有责任把它找到、把它激活、把它唤醒。端节毕竟是水族最大的一个主体节日,鉴于端节文化目前已经出现了这么多的变异,我们应该从源到流进行一番梳理,并大力宣传,逐步提高水族人民对端节文化的知晓率,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能够规范的,尽量引导他们加以规范,否则今后一系列的变异将会接踵而来,水族最大的主体节日将会变得面目全非,那将是水族文化研究专家们最严重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