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网站文章 > 互动交流

端节日期之我见(韦友寿)

来源:贵州省水家学会发布时间: 2023-08-04浏览次数:

端节日期之我见

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韦友寿

 

端节是水族人民的丰收节,是水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根据“水汉同源”这一历史事实和语言事实,这个节日的真正名称是有“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水汉同源词的,只是明清时期地方官员因不懂音韵学,不知道水汉同源,而用“端”字来进行谐音翻译,以致沿用至今。在新的学术成果尚未公开之前,我们仍然暂时沿用旧称。

从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证,古代水族端节具有“节名固定统一、节期数亥而过、祭祀忌沾荤食、坡上集中赛马”这四个文化要素。“节名固定统一”,是庆祝丰收、纪念农神;“节期数亥而过”,是周期终结、宜于革命;“祭祀忌沾荤食”,是战况惨烈、公祭族殇;“坡上集中赛马”,是秣马厉兵、军事演习。由此可见,古代水族端节,除了庆祝丰收以外,还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体现出水族先民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历劫不磨的战斗意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新的学术成果尚未公开之前,我们暂时对“节名固定统一”和“坡上集中赛马”这两个要素存而不论,先来说说“节期数亥而过”和“祭祀忌沾荤食”。

水族先民决定“节期数亥而过”和“祭祀忌沾荤食”,具有深层的历史原因。古人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与《周易》中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卦对应,通过这十二个卦象阴爻和阳爻的消长来体现一年十二个月的气温变化,具有极强的原始科学道理,充分体现出华夏民族的高超智慧。

按照某些水族文化研究权威专家的解释,戌日是水族端节的“旧年三十”,亥日是“新年初一”,子日是“新年初二”,丑日是“新年初三”。这种观点流行多年,几成定论,人们信以为真。其实,只要一认真思考,这种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是大错而特错,误人不浅!首先,水族端节不是选择于岁末年初新年旧岁之交这个时间节点来过,而是数亥而过,也就是说,虽然有了水历,但是水族端节并不选择于水历旧年十二月最后一天和新年正月最初那几天过,根本不存在“辞旧迎新”这个说法,“旧年三十”“新年初几”这些称呼,对于水族端节而言,真是方枘圆凿(方榫头对圆卯眼)——格格不入,根本不适用。其次,“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中,“子”排在首位,“亥”排在末位,周而复始,又从“子”开始,至“亥”结束,若偏要拿水族端节与汉族春节进行生硬比附,则戌日相当于水族端节的“旧年二十九”,亥日相当于“旧年三十”,子日相当于“新年初一”,丑日相当于“新年初二”,寅日相当于“新年初三”。这既是事实,又是常识,必须澄清,以正视听。

另外,从与一年十二月和十二地支分别对应的十二卦卦象来看,也是有力地印证着笔者的上述观点。现摭举五例,以资佐证。“戌”对应的是剥卦(䷖),卦象为下坤(☷)上艮(☶),五阴在下、一阳在上,象征阳气将尽。“亥”对应的是坤卦(䷁),卦象为下坤(☷)上坤(☷),是个纯阴之卦,象征阴气极盛。“子”对应的是复卦(䷗),卦象为下震(☳)上坤(☷),一阳在下、五阴在上,象征已经回阳,号称“一阳来复”。“丑”对应的是临卦(䷒),卦象为下兑(☱)上坤(☷),二阳在下、四阴在上,象征二阳初生。“寅”对应的是泰卦(䷊),卦象为下乾(☰)上坤(☷),三阳在下、三阴在上,乾坤易位,象征天地气交,号称“三阳开泰”。“亥”位于“戌”和“子”之间,其对应的坤卦(䷁)是阴气极盛,其前面“戌”对应的剥卦(䷖)是“阳气将尽”,其后面“子”对应的复卦(䷗)是“一阳来复”,从坤卦(䷁)到复卦(䷗),是阴极阳生,体现从量变到质变,是根本性的变革,象征物极必反。以阳爻在下(回阳)的多寡而论,子日对应复卦(䷗),相当于“新年初一”,丑日对应临卦(䷒),相当于“新年初二”,寅日对应泰卦(䷊),相当于“新年初三”,这才符合水族先民的意图。

汉代谶纬类典籍《诗纬·泛历枢》云:“建四始五际而八节通,卯酉之际为革政,午亥之际为革命。神在天门,出入候听。《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然则亥为革命,一际也。亥又为天门,出入候听,二际也。卯为阴阳交际,三际也。午为阳谢阴兴,四际也。酉为阴盛阳微,五际也。凡推其数,皆从亥之仲起,此天地所定位。阴阳气周而复始,万物死而复苏,大统之始,故王命一节,为之十岁也。阴阳之会,一岁再遇,遇于南方者以中夏。”生于东汉末年、卒于西晋初年的谶纬类典籍研究专家宋均注曰:“神,阳气,君象也。天门,戌亥之间,乾所据者。”

《周易·革·彖传》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武”即商汤王和周武王,“革”就是改变,“命”即天命。古人认为王者受天命,革命便是王者易姓、改朝换代的变动。商汤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和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顺天应人,是中国历史上两次有名的革命,尤其是后者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极具典型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明》是《诗经·大雅》中一首叙述和歌颂周武王发动武装革命、推翻商纣王朝的开国史诗。《诗纬·泛历枢》所宣扬的“四始五际”说,是一种揭示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时机规律的政治哲学。该学说认为,“亥”是十二地支中的最末一位,其对应的坤卦(䷁)是个纯阴之卦,象征阴气极盛、盛极而衰,意味着旧的周期即将结束、新的周期即将来临,象征旧王朝即将灭亡、新王朝即将兴起,这种新旧王朝的更替就是“革命”。“巳”为地支的第六位,其对应的乾卦(䷀)是个纯阳之卦,象征阳气极盛、盛极而衰,过“巳”则到“午”,“午”对应的是姤卦(䷫),卦象为下巽(☴)上乾(☰),一阴在下、五阳在上,是阴气当令,故“巳”又称“地门”;“亥”为地支的第十二位,其对应的坤卦(䷁)是个纯阴之卦,象征阴气极盛、盛极而衰,过“亥”则到“子”,“子”对应的是复卦(䷗),卦象为下震(☳)上坤(☷),一阳在下、五阴在上,象征已经回阳,号称“一阳来复”,是阳气当令,故“亥”又称“天门”。“天门”是天神出入之处。“神在天门,出入候听”,是说天神出入此间视察人间帝王兴衰得失,善则昌之,恶则亡之。再加上宋均注“神,阳气,君象也。天门,戌亥之间,乾所据者”,其文化意蕴更为显豁。因此,水族先民选择于“戌亥之间”这个夜半来开始进行端节祭祀,并忌沾荤食,其政治目的非常明显,说白了,就是“周期终结,宜于革命”。

以前,水族地区过端节时,戌日至亥日上午是不准客人来过节的,只准女儿、女婿和外孙来,因为那天晚上全家人要彻底清洗祭器,忌沾荤食,进入23—01时(传统计时法中的地支法称为“子时”,传统计时法中的物候法称为“夜半”),要摆设祭品,进行夜祭,最迟必须在天亮以前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之内,把端节祭祀主菜肴鱼牲蒸熟并上供,天一亮即开始邀端。按照“卯酉之际为革政,午亥之际为革命。神在天门,出入候听”和“天门,戌亥之间,乾所据者”的传统说法,水族先民选择于“戌亥之间”这个夜半来开始进行端节祭祀,真是宜祭之吉期也!

同样是祭祀,但端节祭祀与平时祭祀有所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祭祀时间统一。平时祭祀时间不要求统一,由各家各户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而端节祭祀开祭时间则统一在“戌亥之间”这个夜半,是典型的夜祭习俗。

二是祭祀位置不同。平时祭祀供桌是紧挨着神龛摆放,而端节祭祀则在房屋正梁下方的堂屋中间另外设席。藉此可见,端节祭祀与平时祭祀的神祇不同,平时祭祀的神祇是自家的高曾祖考,而端节祭祀的神祇,则别有所属。

三是祭祀神祇较多。平时祭祀时,祭祀规模较小,而端节祭祀时,祭祀规模较大,摆设的供桌较大,摆设的椅子(凳子)、酒杯、碗筷和祭品较多。藉此可见,祭祀的神祇也较多。

四是祭祀忌沾荤食。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是华夏民族礼制的总称,其中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孔颖达疏曰:“丧礼,谓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殡宫,及葬等礼也。”丧礼,是指有关丧事的典礼,语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藉此可见,古人把丧礼归入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这一大类。水族对已葬逝者实行荤祭,对未葬逝者实行素祭,治丧期间饮食禁忌与灵前祭祀禁忌完全一致,忌荤用素,但只忌陆生动物油肉,视为污秽,水生动物油肉则不忌,视为素食,灵前祭祀必用鱼牲。水族平时祭祀是荤祭,而端节祭祀是素祭,以鱼牲为主,且祭祀期间必须忌荤吃素,其性质为灵前祭祀。

五是祭祀陈设兵器。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其中,兵器属于征伐类的礼器,主要用于征伐和军礼活动中。以前水族地区举行端节祭祀仪式时,在讲究遵守古制的人家(尤其是水婆一带的人家),供桌底下往往摆设有马鞍、马鞭、马辔、战刀、鸟铳(鸟枪)等器物作为祭器。这与平时的祭祀仪式迥然有别,平时的水族家庭祭祀仪式中,是很忌讳摆设刀枪等兵器的。另外,《周易•坤•象传》:“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王锦民《周易新注》云:“龙战于野,群龙交战于郊野,龙战喻征伐。”“其血玄黄者,意谓群龙交战,其血流淌于原野,斑斓而成纹。”“经文两句,义当分断,‘龙战于野’为征伐之喻,‘其血玄黄’则喻施教于民,征伐之后,乃行教化。大人以战争传播文明,固为上古之常事也。”明代许宗鲁《渡白沟》中的“英雄各乘御,龙战血玄黄”,近人马骏声《赠亚子》中的“万里归来气不扬,中原龙战血玄黄”,柳亚子《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中的“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黄”,郭沫若《登南岳》中的“中原龙战血玄黄,必胜必成恃自强”,皆用此义。由此可见,王锦民先生的新注是持之有据的。“对应的是坤卦(䷁),该卦上六爻(由下往上数第六爻)有征伐之象,水族先民选择于亥日开始过端节,且祭祀仪式含有军事元素,该节日显然与征伐有关。

六是祭祀前先招魂。古人迷信,认为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就会像其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不能享受香火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成为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漂泊,没有投胎转世的希望,除非家人为其招魂,使其闻呼后能够循声归来。故古人于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即为其举行招魂仪式。宋代朱熹《楚辞集注》云:“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尸。此《礼》所谓‘复’。而说者以为招魂复魂,又以为尽爱之道而有祷祠之心者,盖犹冀其复生也。如是而不生,则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此制礼者之意也。而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施之生人。”唐代杜甫组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五有句云:“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参引朱熹《楚辞集注》云:“古人招魂之礼,不专施于死者。公诗如‘剪纸招我魂’‘老魂招不得’‘南方实有未招魂’,与此诗‘魂招不来归故乡’,皆招生时之魂也。本王逸注。按:世间小孩病时或恐其失魂,往往使人于室内或室外路旁呼之,谓之‘叫魂’,即招魂施于生者之义。”因此,作为一种风俗仪式,招魂有“招死者之魂”与“招生者之魂”的区别。水族平时的家庭祭祀仪式中,是没有“招魂”这道程序的,而以前过端节时,却家家户户统一于戌日傍晚举行招魂仪式。后来水族民众普遍认为,这是为自家小孩招魂。其实,只要一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长期以来的族群误解,几致积非成是。民间为生者招魂,那是因为该人长期食不甘味,四肢无力,萎靡不振,经过巫卜,认为其确实受到惊吓而失魂落魄,才请巫师择日为其招魂,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针对性。藉此可见,水族以前过端节时,家家户户统一于戌日傍晚举行招魂仪式,决不是为自家小孩招魂,而是为死者招魂。因为并非整个部族所有的小孩都失魂落魄,从迷信的角度来看,戌日这一天,绝非适宜为所有的小孩招魂;而且,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只需待其尸体安排就绪,即可进行,无需经过巫卜和择日,而为生者举行招魂仪式,则必须经过巫卜和择日,丝毫不能马虎。

综上所述,水族端节祭祀应该属于凶礼中的丧礼,同时兼含军礼成分。由此看来,其祭祀的神祇,应该是在战争中阵亡而未能收敛尸骨、入土为安的部族将士。这是水族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要求最严的祭祀,是部族公祭,是完全符合《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礼记·曲礼上》“齐戒以告鬼神”(“齐”是“斋”的古字)和《周礼·夏官·大司马》“大祭祀飨食,羞牲鱼,授其祭”这些上古礼制的,只不过是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才将祭祀任务分解到各个家庭而已。当大家挨家挨户邀端时,公祭的色彩就体现得更加鲜明了。在邀端活动尚未轮到某家之前,那家的祭祀鱼牲必须原封不动地摆着祭祀,当邀端活动轮到他家时,按照辈份高低和年龄长幼秩序围着祭桌坐定,由年长者主持,取食祼灵之后,大家才能开始喝酒吃鱼。亥日下午炖猪头、猪脚、猪尾,用该汤汁来煮菜粥,等到16:00左右,认为自家祖宗的灵魂开始从马坡上回家了,才把堂屋正中那席鱼牲撤掉,在神龛下的供桌之上供上猪头、猪脚、猪尾(象征全猪)和菜粥。祭祀位置改变,素祭变为荤祭,祭祀的神祇换为自家的高曾祖考,端节部族公祭已经结束,恢复为平时家庭祭祀,标志着端节可以开荤待客了。水族端节祭祀事前准备之充分、清洗祭器之精心、祭祀态度之虔诚,在其他民族的祭祀仪式中是罕见的,这就是真正的端节文化。

古语云:“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自混沌鸿蒙,开天辟地,人立其中,天、地、人三才立,万物成。清者上浮为天,浊者下降为地,圣人立于天地之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调节阴阳,和谐万物。天道重子,地道重丑,人道重寅。故以寅月为岁首,立春为岁首元旦,此为干支阳历之法。”

按照古人“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的说法和“天道重子,地道重丑,人道重寅”的观点,所谓的水族端节“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日子分别对应“天、地、人”这三才,是真正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太富有文化蕴含了!

当然,我们作为现代人,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扬弃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其现代转型。今天我们过端节,应该彻底剔除其政治性、军事性,突出其文化性、娱乐性。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毕竟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两大信仰,水族作为华夏族群成员之一,当然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慎终追远,过端节时,举行部族公祭,严格忌荤吃素,深切缅怀在战争中阵亡而未能收敛尸骨、入土为安的部族将士,这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族端节文化肯定要逐渐淡化,甚至有可能最终消失,但它毕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曾经存在过,我们必须还其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要揭示出其本质特征,以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千万不应该去刻意扭曲它。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一个民族最高规格的尊重。为确保让水族同胞能够清静、肃穆、虔诚地举行部族公祭,我真诚地希望,从这篇文章在QQ空间里发表之后,有知识、有文化的广大人士,要模范带头,树立文化自觉,戌日至亥日中午之前,千万不要到水族同胞家里去过端节。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和水族文化研究专家加强宣传,让人们尽快知晓,力争做到有俗可遵、明俗必遵、遵俗必严、违俗必谴。